我们来彻底讲清楚小学“工程问题”的基本模型。
这个模型一旦掌握,所有同类题目都会变得非常简单。
一、核心模型:工作三要素
工程问题就像一个魔法公式,只涉及三个最重要的东西:
- 工作效率:干活的速度。 (例如:每天修多少米路、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)
- 工作时间:干了多久。 (例如:一共用了几天、几小时)
- 工作总量:一共要干多少活。 (例如:路的总长度、零件的总个数)
它们之间的核心关系是一个最最重要的公式:
这个公式还可以变形成:
- 工作总量 ÷ 工作效率 = 工作时间
- 工作总量 ÷ 工作时间 = 工作效率
形象记忆: 这就像 速度 × 时间 = 路程 一样好记。
二、小学工程问题的最大特点:“单位1”
这是解决小学工程问题的钥匙。
当题目中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工作总量(比如没说“要修一条60千米的路”,而是只说“修一条路”)时,我们规定:
这个“1”就代表了整个工程。
工作效率就变成了:每天完成整个工程的几分之几。
例如:甲队单独做需要10天,那么他每天就完成 。所以甲队的效率就是 。工作时间就是:完成整个工程所需要的天数。
此时,核心公式依然成立:
三、合作模型:强强联合
当多个人(或队伍)一起工作时,他们的工作效率可以加在一起。
合作效率 = 所有人效率之和
合作时间 = 工作总量 ÷ 合作效率
例子:
甲队单独完成需要10天,效率是
乙队单独完成需要15天,效率是
那么两队合作的效率是:
两队合作完成整个工程(总量为1)需要:(天)。
四、解题步骤(万能四步法)
第一步:设总量为“1”
如果题目没给具体数量,就把整个工程看作“1”。
第二步:求每个人的工作效率
如果甲单独做要 (a) 天,那么甲的效率是 。
如果乙单独做要 (b) 天,那么乙的效率是 。
第三步:根据新的合作情况,求合作效率
如果两人合作:合作效率 =
如果三人合作:合作效率 =
第四步:求合作时间
合作时间 =
五、举例:你的那道题为什么难?
题之所以是难题,是因为题目常常没有直接给出每个人单独做的时间,而是需要你反推。
它考的是这个模型的逆向应用:
已知 合作效率 ()
已知 部分合作效率(甲+乙 = ,乙+丙 = )
通过 比较和相减 来求出个人的效率。
- (甲+乙+丙) - (甲+乙) = 丙的效率
- (甲+乙+丙) - (乙+丙) = 甲的效率
最后再求出乙的效率。
这就像玩一个拼图,你需要先找到整个图案(总效率),然后减去几块大的(部分合作效率),才能找到单独那一小块(个人效率)。
总结(给小朋友的口诀)
- 总量是1:没给具体数,总量就用1。
- 效率是倒数:单独做要几天,效率就是几分之一。
- 合作效率加一起:几个人一起干,效率加起来算。
- 总量除以效率得时间:这是最后的答案。